专家观点丨当我们谈论“自由保育”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
来源:小编 发布时间:2021/07/07 13:45:28

分享:

1.jpg

“童年只有一次,就应该自由自在地尽情玩耍。”

“给孩子充分的自由,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。”

“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听之任之。”

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,老师还是应该严格管教。”

“什么都不教,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?”

如果是后者,那么对于“自由保育”,仍然是存在着深深的误解的。今天希希邀请到了悉图希国际教育学前发展中心自由保育讲师、日本广岛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——周心慧老师,一起来聊聊“自由保育”。

2.jpg

自由保育≠放任保育

给绿植选花盆

前段时间,想给家里添点绿色,于是去花店寻一盆绿植。店家说植物和花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组合,作为养花小白的我,听店员说别看它现在小,长大之后能有将近一米高。于是心想直接选一个大一点的花盆,这样就一步到位,省去了换盆的麻烦。

640.jpg

而店员姐姐告诉我,太大的盆,会让植物感受不到危机感,土壤下的根,只有感受到盆壁的存在时,才会野蛮生长。但是如果花盆太小,又会存在旱涝,透气性差等问题。请店员姐姐推荐了合适尺寸的花盆,心满意足地将绿植带回了家。

回到这个问题:自由是放任么?

植物和盆栽的故事告诉我们,自由是需要边界感的。这里想强调的是“边界感”而非“边界”。因为边界可能是外在的,可能是他人设置的,但是边界感是自己主观感受到的。人与人的相处中,往往恰到好处的边界感,会让大家都处在舒服的状态。过分地干涉或介入,会使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冒犯,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。孩子与成人都是如此。

1.jpg

所以在自由保育当中,教师要培养的是,如何让孩子们在一定的边界感当中,自由地游戏和生活。那么边界感如何获得?

孩子在3岁之前,会经历自我萌芽,扩大并不断充实,这一阶段表现出的特征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。3岁以后,强烈的自我主张,让孩子之间争抢玩具、发生争吵等情形变得更加常见。也正是因为这些争吵和争抢的经历,让孩子们体验世界不是围绕着自己一个人转的,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,有些时候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,有些时候也会从谦让中获得快乐。亲身体验的难过、忍让、痛苦,会让孩子一点点开始意识到其他人的自我的存在,理解其他人的心情和感受。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形成边界感的绝佳机会。

2.jpg

另外,自由保育中,也是需要规则和约定的。比如在玩单杠时,遵循动作的要领,听从教师的指导,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伤害;在泳池里玩水时,不和同伴打闹,不恶作剧,才能更安全地享受戏水的快乐;和朋友吵架时,不动手打人,在表达自身感受的同时,也试图去理解对方的感受,幼儿园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愉快,等等。在一件件生活小事中,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将规则和约定内化,从而获得自由。

640.jpg

另一方面,为什么不能通过过度的限制,去试图让孩子听话,或督促孩子上进?有一句谚语这样说:“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,却不能叫马儿喝水。” 不是内在发生的需求和欲望,是不会带来本质的改变的。来自成人的约束,可能会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。就像奖励和惩罚,糖果和皮鞭,都不是激发幼儿成长的内因,所以是存在依赖性的。

111.jpg

仓桥物三(1882-1955)

仓桥物三是日本幼教界儿童中心主义保育观的确立人,由于其思想对日本幼教的影响巨大,故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威望,被誉为日本幼儿教育之父。

仓桥物三先生在《幼儿园真谛》一书中这样写道,“幼儿要求的自由并不多,对他们来说,只要给予一点自由就很快满足了。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压制他们的话,以后就会像绝食者的食欲那样,无止境地提出要求。幼儿的进取心是从自由感转移而来的,即在自由感驱使下发展起来地想做事的热情,转移为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进取心。”也就是说强制无法获得自发的进取心,而是奴隶式的进取心。

自由保育≠什么都不教,什么都不学

1.jpg

那么,自由保育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?

当今社会早已不同于几十年前,读书成绩好,考上好大学,毕业包分配,一生铁饭碗。现如今随着科技飞速发展,人类的很多工作都可以轻松地被AI替代。所以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,用分数或成果进行判断的认知能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了。地球环境不断变化,社会发展新月异,要想在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,更好地生存,良好的心理素质、与人交往的能力、对未知的应对能力等等,或许才是开启幸福大门的钥匙。而为形成这些能力打基础的时期,正是转瞬即逝的婴幼儿期。

2.jpg

会算10以内的加减法,认识100个汉字,能跳50个跳绳,确实是看得见的喜人成果。但是,比起眼下的结果,我们认为达成结果的过程更加重要。在过家家的游戏里,用我的5个橡果和你的3片叶子交换;想表达对朋友的喜欢,用蜡笔画出平时一起玩耍的模样,歪歪扭扭地写着和你一起玩好开心;看到大班的哥哥姐姐们运动会上帅气的表现,自己也想挑战跳得更高,跑得更快。真实地生活着的孩子们,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我们期望他们成为的样子。跟大家分享一个日本园长讲述的真实案例。    

国旗绘本的案例

有一天,园长带了一本国旗绘本到园所,放在了中班的教室里。几个小朋友好奇地翻看着,“老师,我想给国旗涂色!”。于是,听到了孩子的愿望,老师去打印了各种国家的国旗。后来他们涂得多了,就开始对照着绘本自己画。观察到孩子们由国旗开始对国家的饮食、服饰、语言等等产生兴趣,园长立刻尝试联系附近的图书馆,希望能让孩子们自己去查阅书籍。

3.jpg

馆长听说之后,痛快地答应了,特别安排了时间和场所让孩子们自由挑选书籍。回到园所的孩子们,有的用各种材料做衣服,有的兴致勃勃地学习外国的语言,有的逼真地制作当地的料理。老师也会给孩子们讲各个国家的绘本故事。孩子们还了解到了世界上一些贫困地区,有人甚至吃不饱饭,喝不到干净的水;一些受战争困扰的国家里,小朋友们的安全都没法保障。那一年的生活发表会上,孩子们自己决定以国家为主题,去表达他们的内心。他们穿着自己手工制作的服装,介绍自己感兴趣的国家的文化,最后以一首歌曲《世界上的孩子们》结尾,传递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
这样的日常中,孩子们学到的是活知识,当孩子的选择权决定权回归自主时,我们就看到了“自发的进取心”,而不是“奴隶的进取心”。唯有幼儿的自由感才能焕发环境的活力。

自由保育≠教师轻松自在

4.jpg

仓桥先生在《幼儿园真谛》一书中反复强调,“幼儿园要去考虑的并不只是把什么作为保育目的,如何设法使之与幼儿能力相适应之类的问题,还必须考虑作为幼儿园的真实姿态,作为幼儿园实体,让幼儿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形态中。”

这本质上是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。“自由保育表现出的实践是流动的,灵活的,充满生机的。教师千方百计地努力工作,但幼儿全然感觉不到自己在被诱导着、被指导着,其生活完全是他们自己的生活,如流水一般一天天地度过。我们必须让幼儿能够像这样生活。幼儿的生活朝着什么方向、以什么样的速度流逝,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关注,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方向和速度。”仓桥先生的话,非常贴切地表达了,教师在自由保育中需要扮演的角色。

5.jpg

上边国旗的例子中,我们也可以看到,如果教师真的什么都不用做,是不会有孩子们一系列的深入学习的。只有当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能唤起他们内在欲望的环境,用适当的语言和行为给予引导时,孩子们的潜能才会被激发,生活才能自然流淌。

一本绘本的提供,涂色纸的准备,做手工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的合理投放,书籍的选择等等,这些都是教师基于对孩子当下所看所想所感的细致观察,而做出的专业性判断。就像给客户提供一套固定的方案,和为客户量身打造一套最合适的方案相比,后者的专业性和难度都是更高的。我们在选择做自由保育时,其实就是在选择一条更艰难的路,但也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更值得去披荆斩棘的路。

自由保育从“尊重与接纳”开始

6.jpg

“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?穿个衣服磨磨蹭蹭!”“把玩具让给妹妹玩,你是大哥哥”“就吃肉,真挑食!”

我们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吗?或者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被这样说过吗?

“哇,你自己一个人扣好了扣子,真棒”“这是你很喜欢的玩具,所以你想多玩儿一会儿是吧?”“你帮忙洗的菜,真好吃!”

尝试去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感受,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孩子。一个人的儿童观影响他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。当我们认为孩子是有能力的,是有主动成长的力量的,我们会发现孩子时时处处会带给我们惊喜;相反,当我们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,必须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,必须要在大人万无一失的保护下才能生存的话,我们会发现孩子常常惹人生气,非常不听话。

我们不妨问问自己,究竟我们想要的是听话的孩子、乖巧的孩子?还是有自己的思想,有创造力的有血有肉的孩子?如果是后者,那么就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尊重去接纳,让孩子真正做自己,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。重视教育,不是重视是否达成教育目标,而更应该重视教育对象本身。

7.jpg

需要被“尊重和接纳”的不只是孩子。仓桥先生所说的“进取心”同样适用于大人。被家长们、园所的领导们相信、尊重、接纳的老师,可以心无旁骛地关注孩子们的内心,全身心地投入到钻研如何更好地实施保育中去;被园所相信、尊重、接纳的家长们,可以安心放心地表达自己的不安、焦虑等真实的想法;被社会相信、尊重、接纳的园所,可以更加自信地发挥教师们的专业性,从而回馈社会。为了这份尊重和接纳,每个人也都会负起这份责任。

网站链接

TOP